面對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揮出的這一記重拳,28日銀行股以全線盡墨進行了詮釋。作為監管對象的各商業銀行卻略顯淡定,多位銀行業人士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均表示,年底前完成整頓幾乎沒有懸念。
按照銀監會的規定,商業銀行應實現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的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同時,銀監會給商業銀行風險加權資產計量和資本計提的調整預留了9個多月的緩沖期,以減緩新規對相關業務的沖擊。
一位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指出,銀監會的監管指向就在于資金池模式,各家銀行對于資金池的整頓此前已在陸續進行,年底前達到監管要求并不困難,因而也不存在計提資本問題。
近日四大行相關負責人在業績說明會上紛紛表態,表明加強理財業務的管理早已在推進之中。
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則稱,應監管部門有關資金池的要求,中國銀行新的業務都已經嚴格控制,目前業務存量并不大。
有觀點認為,監管新規中35%的非標投資額度不足以支撐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因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將大幅縮水,進而導致存款流失,銀行中間收入會受到很大影響。
受訪的銀行人士并不認同這一看法。一位城商行個金部負責人稱,目前銀行理財市場非標資產存量并不會大幅壓縮,收益率不會因此大幅縮水,只是未來上升的空間較小,此外,整體來看上市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占營收比例并不高,基本在5%以內。
中信證券()(.SH/.HK)研究部預測,主要上市銀行中,中國銀行(.SH/.HK)、建設銀行()(.SH/.HK)、農業銀行()(.SH/.HK)理財產品余額較小,而興業銀行()(.SH)、招商銀行()(.SH/.HK)和華夏銀行()(.SH)理財余額相對較多,本次理財業務規范對理財業務占比較大的銀行收入端負面影響在2%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