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只清盤基金登場!”這顯然是近日基金創新領域最吸眼球的事情。隨著基金發行邁向市場化,牌照開始不值錢,基金公司的生存面臨更大挑戰,于是各公司創新產品如雨后春筍一般涌向市場。
最吸眼球的當屬國內首只主動清盤基金,融通通澤基金的發行。基金合同設置了到點或到期自動清盤機制:到點機制指基金運作一年內,累計份額凈值觸發累計凈值連續3個工作日低于1.10元的提前到期條件,基金將進行提前清盤;到期機制則是基金封閉運作一年,到期清盤。清盤基金在國外有先例,泰國2012年發行了73只目標收益觸發基金。以泰國MFC資產管理公司旗下觸發基金為例,大部分的基金在6個月至12個月就達到目標收益主動清盤,收益率為7%至11%。
然而,有的產品雖然一時間成為市場的香餑餑,但最終還是跑輸給了時間。短期理財基金成立時引起了爆發式首募,成立后又一度備受收益率與貨幣基金持平,在流動性上也不及貨幣基金的質疑。
今年以來,短期理財債基發展一度遇冷,基金公司一改去年蜂擁進入的局面,從基金募集申請核準進度公示表來看,已鮮有基金公司上報此類產品。
一些銀行理財經理同時透露,最近已有一部分客戶,由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及貨幣基金轉為參與國債逆回購。據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