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燕平
券商的創新理財產品,看上去挺美,但如果你信以為真,吸引你的“餡餅”很可能成了“陷阱”。據朝陽永續的最新統計,申銀萬國的一款分級理財產品寶鼎11期(B類),從2月5日成立至4月9日,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單位凈值就從1元跌至0.4644元,虧損了一半多。
15%的年收益率成泡影理財產品兩個月虧了一半
資料顯示,寶鼎11期是申萬的一只小集合理財產品,投資門檻是100萬元,產品存續期為3年。不過,該產品的推廣并不順利,雖然公司計劃的規模上限為50億元,客戶人數在200人以下,但最終凈參與金額只有4095萬元,不到規模上限的1%,參與戶數只有12戶。
按照計劃,該產品A類與B類參與金額之比約為20:1,也就是說,B類的參與金額只有200萬元左右。如果按100萬元的投資門檻,到4月9日,兩個多月時間,B類的投資者已虧損了50多萬元。而按照該產品的收益分配計劃,在凈資產分配時,首先分配給A類投資者,B類投資者存在所有參與資金全部虧完的可能。
難道這只理財產品真的是“陷阱”嗎?記者查閱了該產品的管理合同,其中規定:對A類產品,年化收益率最高為15%,超過的部分無論有多少收益均歸B類產品的投資者。打個比方,如果該產品的規模為4000萬元,一年收益達到2000萬元(不考慮管理費用等),也就是年收益50%,但A類投資者只能分得15%也就是600萬元,剩余的1400萬元全部歸B類投資者。
但這塊誘人的“餡餅”能不能拿到呢?因為合同還規定,如果產品年化收益不到或等于15%,那么,該產品的全部凈資產歸A類投資者按比例分配,B類投資者則一無所有。
實際上,15%的年化收益率目標并不低,除非在接下來的兩三年內碰上牛市行情。而查看寶鼎11期投資經理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