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雙月鑫短期理財債基(下稱“雙月鑫”)在運作8期之后宣布退出“舞臺”。華安基金表示,雙月鑫將是首只轉型的理財型基金。
華安基金日前公告稱,雙月鑫持有人大會表決結果出爐,雙月鑫將改名為華安月安鑫短期理財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運作周期由原來的“雙月滾動”改為“單月滾動”。
有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從本月末開始,雙月鑫將與月月鑫合并操作。實際上,雙月鑫是第一只被清算的基金。目前,華安基金官網關于雙月鑫的資料已被刪除。
華安基金內部人士透露,雙月鑫之所以轉型,是因為華安雙月鑫每兩個月才能打開一次申購贖回,流動性受到一定限制,且市場上目前還沒有與雙月鑫運作期限相匹配的同期限利率指標。
有業內人士則認為,流動性或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可能還是銀行銷售渠道的掣肘。
2012年5月,短期理財基金的誕生曾被整個公募業視為一根比較靠譜的“救命稻草”,后來工銀瑞信基金和建信基金各自推出了此類產品。當時在業界看來,2011年銀監會叫停1個月以下短期理財產品之后,銀行客戶有非常強的理財需求,短期理財產品的推出正好填補了整個空白。
根據首批推出短期理財基金的兩家公司匯添富和華安基金公布的數據,兩只短期理財產品首募426.63億元,其中匯添富理財30天募集244.41億元,華安月月鑫募集182.22億元。
不過,在第一期基金運作結束之后,兩只基金隨即遭遇了罕見的巨額贖回。
以雙月鑫為例,其首期產品于去年6月14日合同生效時,首募規模為55.3億元。到今年合并前最后一期,其規模僅剩1.5億元。
對于這類短期理財產品,一家城商行分支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銀監會叫停了銀行1個月以下理財產品的確是事實,但銀行可以把1個月以上的產品賣給客戶。基金公司推出這類短期理財基金,就是在和銀行爭搶客戶。而且,短期理財基金的募集基本都趕在月末。月末、季度末資金利率上漲對理財基金的收益是有利的,但此時又恰好是銀行的考核時點,銀行這時候都要拼命拉存款沖業績,基金此時募集與銀行爭利的痕跡較為明顯。這樣遭到銀行的打壓也就容易理解了。
“但是有部分基金是例外,它們就是銀行系基金。因為銀行系基金托管在他行,銷售基本集中在自家銀行,所以各自形成牽制。”上述銀行負責人表示。
一些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來自于銀行方面的“干擾”的確是這類短期理財基金發展的重要阻力。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就表示,對于沒有銀行背景的其他基金公司,托管行和代銷行必然會提出很高的收費條件。“基金公司想要通過短期理財基金收取管理費,只能通過做大規模一條路,一般基金規模維持上百億才能攤平各項成本,這就非常受制于人。”他表示,如果條件談不攏,銀行消極對待,產品規模達不到要求,基金公司維持這類產品則最終出力不討好。
正如當初給行業帶來希望一樣,華安基金雙月鑫退出歷史舞臺,也為其他公募類似產品的前景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