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施穎楠實習生嚴曉蝶
作為2012年基金市場的重要創新品種,短期理財基金昨日已滿周歲,一些短期理財產品遭遇大規模贖回,而對比一年前發行市場火爆,如今的短期理財基金發行已變得冷清。
證監會最新的基金募集申請公示表顯示,今年4月,已經沒有一家公司上報短期理財型基金。Wind統計顯示,5月等待發行的產品中亦無短期理財基金。
這與去年各家基金公司爭發短期理財基金的火爆發行行情形成鮮明對比。分析人士指出,短期理財基金收益率與可實現T+0的貨幣基金相差無幾,流動性卻受限,很多投資者已經不認可該類產品,而基金公司也不愿“賠本賺吆喝”。
“曇花一見”的發行潮
2011年,銀監會正式叫停30天以內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龐大的理財需求處于服務的真空狀態。瞅準了這個空當,2012年5月9日,首批短期理財基金匯添富理財30天債券基金和華安月月鑫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問世,前者募集244.42億元,后者182.22億元,而隨后由工銀瑞信推出的7天理財基金首募規模接近400億元,創下近幾年來基金首募規模的新高。
作為基金公司沖規模的利器,這一創新品種基金在去年下半年“風光無限”。各公司的同類產品蜂擁而出。直到今年1月,基金公司發行理財基金的熱情依然高漲。統計可見,有10家基金公司在1月發行短期理財基金,其中不乏易方達、博時、華夏等大型基金公司。但到了4月,新成立的短期理財基金僅有一只民生加銀家盈理財月度債券,而5月等待發行的產品中亦無短期理財基金。
另一方面,除今年1月工銀瑞信與農銀匯理發行的短期理財基金首發規模過百億外,2月起發行的多只短期理財基金募集規模不足50億元,有的甚至不足10億元,如交銀理財60天基金的首募規模是7.78億元,長城歲歲金澤僅有5.75億元。
昔日“輝煌”過的短期理財基金面臨著規模不斷縮水的尷尬局面。以華安月月鑫為例,截至一季末,該基金A、B類份額合計僅為14.73億元,較首募時縮水近92%。此外,有4只短期理財基金的A類份額在一季末低于1億元,11只B類份額低于5000萬元。
市場人士告訴早報記者,目前多只存量短期理財基金遭遇大規模贖回,贖回尤以銀行系基金公司產品為甚。
收益偏低、費用高企
“這個產品(短期理財基金)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投資邏輯的。限定了別人的流動性,又不比一般貨幣基金的收益強太多。投資者經過了這大半年,基本上已經知道貨幣基金是最好的。”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監如是解釋短期理財基金遭遇“贖回潮”的原因。
該人士透露,在短期理財基金發行潮初現時,許多公司都迫于規模壓力“跟風”發行,“我們扛不住也跟著發了,打開之后剩下幾個億,收益比貨幣基金略高一點點,但即便是這樣投資者也不買賬,一般投資者不愿意多幾十個點差就犧牲一兩個月的流動性。”
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5月3日,短期理財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算數平均值為3.37%,而可實現T+0交易的38只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算數平均值為3.38%。
一位基金人士對早報記者直言,短期理財基金“發行熱”將如曇花一見般一去不復返。“基金公司不愿意發了,發了也沒用。除了銀行系的幾家,小公司發了估計都虧錢的。”
該人士表示,短期理財基金首發時需付給銀行端的激勵費用極高。“一般會和銀行商量,最低要發多少億,這部分我們進行正常的管理費分成。超過的部分,還要給千分之幾的額外激勵,這部分激勵是一次性付給銀行的。產品到期打開贖回后,規模縮水了,這部分激勵卻跑不掉。”
前述固定收益部總監預判,目前“冷卻”的發行趨勢未來還將延續。“很少(公司要發短期理財基金產品)了,我估計真很少了。你想這個又不掙錢,又勞民傷財,去弄他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