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最紅火的理財品種,莫過于債券型產品。8月23日,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僅三季度以來,就有35款公募債基包括短期理財產品密集發行,另外在陽光私募和信托產品中,三季度也有25款發行。
隨著今年股市低迷,債市走牛,各路金融機構紛紛推出多款債市理財產品搶占市場。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銀行、信托、券商以及基金公司等發行的債權理財產品累計規模估計達到5.34萬億左右。
雖然各機構對盛宴的渴求逐步增強,但市場對債市的前景分歧也開始加劇。“促使債市上漲的因素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對于未來走勢還是比較樂觀。”22日,北京一位債券基金經理在與投資者交流時堅定看多。
不過,上海一位陽光私募負責人的看法則悲觀許多。“資金越多,價格上升的空間也就進一步縮小,比如現在企業債與國債的信用利差已經回到2%左右。”他說。
債券型產品“爆棚”
Wind資訊統計顯示,在券商集合理財中,今年以來共有18款債券型產品發行,實際發行規模是186.31億元,其中僅3季度以來的1個多月里就有6款產品發行。而去年同期僅有4款產品面世,發行規模也僅為34.43億元。
不過,從目標規模和實際發行規模對比來看,今年的債券型券商集合理財中無一實現預想的銷售規模,說明這類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號召力頗弱。比如中信建投高息債預計最高的募集規模為60億份,實際募集僅有13.7億份。
陽光私募以及信托的債券理財產品也不甘落后。“現在陽光私募還出現不少專門做債券投資的機構,在股票型產品一片凄涼的時候,今年他們的日子過得還挺滋潤。”上述陽光私募負責人羨慕地說。
今年以來共有136只債券型產品發行,月均發行17款,其中1、3和5月
都是密集發行期。發行規模總計129.15億元。去年同期僅有13款產品和15.96億元。
與前兩者相比,規模較大者莫過于公募基金發行的債券型產品,包括很火的短期理財產品在內。最新的案例是,近日發行的工銀瑞信7天理財債券型基金剛剛結束募集,首募規模高達392.52億元,刷新了五年半以來最大規模的基金首募紀錄。
記者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共有71款開放式債基發行,平均每月近9款產品,其中僅3季度就有35款產品發行,占比高達近50%。在募集資金規模方面,從前7個月發行的產品看,共募集資金909.64億元。從去年同期的情況來看,僅有48款債基產品發行,募集的資金是664.37億元。
除了上述三類機構之外,倘若加上理財產品市場的龍頭老大――銀行理財產品,那么投向債券的理財產品規模更會劇增。
普益財富的統計顯示,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發行總規模為12.14萬億。若以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占比43%估算,其發行規模總計約為5.22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