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別猶豫了,錢放在股市里也是虧,還不如拿出來存銀行幾天,收益是固定的。咱們把資金‘抱團’,才好跟銀行談價。”個體戶李蘭(化名)給朋友打了個電話。她的如意算盤是:只要資金量足夠大,就有跟銀行談判的“籌碼”,可要求定制高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
“誰給的預期收益率高,我們的資金就搬到哪里去。”李蘭是個精明的生意人,手中握有600萬元資金。她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如果直接去銀行柜臺購買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不過4%左右。”
她直言,年末正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好時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目前比上半年高得多。如果資金量大,還可找客戶經理定制一些高收益率銀行理財產品,有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能做到5%以上。大家分散的資金如果‘抱團’搬家,就能享受到‘團購’的高收益率,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
某中小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介紹,目前這家銀行定制理財產品門檻是2000萬元。以這家銀行一款期限為40天的產品為例,5萬元起點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在4.3%左右,2000萬元以上的可達4.8%左右。
對李蘭這樣的“抱團資金”來說,這0.5個百分點的差距有巨大吸引力。李蘭表示,她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多籌集資金,然后向銀行客戶經理要個好價錢。她的心理預期是收益率在4.8%至5%左右。
李蘭算了算,即使只有4.8%的預期收益率,2000萬元在年底的一個來月能獲超過10萬元的收益。如參與銀行年底的“攬存”,還能獲2%。返點,多收獲4萬元。
正是這樣的確定性收益令李蘭身邊不少親朋好友動了心。李蘭有位朋友是在股市摸爬滾打十幾年的老股民,今年著實被股市傷透了心,最近“割肉”從股市撤出最后200萬元資金參加李蘭的“抱團理財”。
業內人士表示,在產品設計上,許多銀行理財產品委托期限“碰巧”在12月底的前后幾天到期,這是銀行“攬存”的重要手段。雖然此前監管部門叫停30天期限以內銀行理財產品,但一些銀行刻意在11月中下旬發行32至40天期限的產品,正好在年底前后到期。“此類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往往比較高,甚至比3個月期限產品還高,一些缺乏資金的中小銀行甚至不惜以5%左右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吸金’。”
某國有大銀行人士說:“像李蘭這樣的‘抱團資金’確實把握了銀行心理。目前,銀行針對千萬元以上級別客戶會給出較為誘人的收益率。”
根數據,前三季度,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普遍下滑,但從10月中下旬開始,產品量價齊升,收益率基本回升到4%左右。11月20日至11月30日,銀行共發行委托期限在30天至50天的銀行理財產品214款。其中,預期收益率最高的達6%,共25款產品超過4.5%。
分析人士表示,從往年情況看,每到月末、季末、年末,銀行在存貸比考核壓力下不得不參與“攬存大戰”,其中尤以四季度為資金需求旺季,預計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12月還將走高。
分析人士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大舉“吸金”是今年股市資金分流的渠道之一。根據普益財富統計數據,三季度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9582款,發行規模為8.09萬億元。
資金在特定時點“抱團搬家”的一個嚴重后果是銀行存款劇烈波動。專家表示,銀行應創新主動負債產品,豐富負債業務品種,著力提高金融債發行力度,積極探索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發行金融債券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