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最風光的當屬貨幣基金,由于各種“寶”相繼誕生,且多為貨幣基金,使得貨幣基金規模一下子達到了7000億元左右。而2012年最風光的短期理財基金規模已由當年的2600多億,縮水至去年底的835億元,份額最低的國泰6個月短期債券A的規模僅剩下300萬元左右。基金行業人士表示,基金規模的漲與跌,與基金產品的設計息息相關,從基金的流動性等方面來看,貨幣基金更有生命力。
國泰短債A僅剩300萬元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短期理財基金發行規模2651.57億份,占到全年新基金首募6800億份的近四成。但僅僅過去一年,就縮水至835.17億份。
在可比的65只短期理財基金中,規模縮水的基金多達49只,其中25只短期理財基金規模不足5000億元,規模最小的國泰6個月短期債券A由16.06億元大幅縮水至300萬元左右,瀕臨基金規模清盤線。此外,像中銀理財14天理財B、工銀14天理財債券等銀行系短期理財債基的贖回份額也都超過30億份,位于縮水榜前列。
“短期理財基金本來就是在央行禁止銀行發售超短期理財產品的背景下誕生的。但隨著市場上資金的寬松,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北京一基金行業人士在接受《金證券》記者采訪時表示,與貨幣基金相比,短期理財基金不管是從收益率還是流動性方面來說,都沒有貨幣基金有優勢。
收益率方面,2013年短期理財基金平均萬份收益率為1.64%,跑輸同期貨幣基金2.51%的收益率。究其原因,去年債券市場低迷,投資債券過多的短期理財基金在收益上必然無法與貨幣基金較量。
貨基有近30倍增長空間
去年,在余額寶的刺激下,市場上各種“寶”相繼誕生。《金證券》記者注意到,這些“寶”大部分都是被包裝起來的貨幣基金。從本質上看,這些“寶”是將原來沉淀在銀行的大量活期存款轉化為低風險、高收益的同業存款加以包裝,而這就是貨幣基金的功能。被加以利用的資金,經過貨幣基金的運作,收益率達到了4%-5%,遠遠超過活期利息。不但如此,還有支付、繳費等功能。
正因如此,基金行業人士樂觀貨幣基金后市。上海一基金行業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大概有80萬億至100萬億元的儲蓄規模,其中,有16萬億至20萬億是個人活期儲蓄,而目前整個市場的貨幣基金規模大概為7000億元,相比20萬億還有近30倍的增長空間。
產品好不好還要看設計
一基金行業人士對《金證券》表示,基金好與不好很難說,因為基金的條款是死的,而市場是不斷變化的。相對而言,貨幣基金更有生命力。因為現在的貨幣基金具有很多衍生功能,如消費、支付等等。由于它的便利性,對普通百姓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一點周期性封閉運作的理財基金無法做到。
而事實也印證了上述專業人士的說法。2012年下半年,近七成的基金公司都爭相上報和發行各類短期理財基金,而時隔一年之后,趕著發行理財基金的現象已較為少見,而此前各家公司理財基金成立之后,規模普遍大幅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