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基金市場紅極一時的短期理財基金,在2013年卻遭遇滑鐵盧。隨著“各種寶”的興起,短期理財基金已逐漸身處尷尬的定位,難以找到昔日的風光,正遭遇著投資者的大量贖回,淪為投資者眼中的雞肋基金。
2012年無疑是短期理財基金最受熱捧的一年,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短期理財基金發行規模2651.57億份,占到全年新基金首募6800億份的近四成。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隨著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的席卷而來,市場上的資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瞬間被互聯網貨基所吸納。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可統計的65只基金中,截止到2013年21月31日,短期理財基金份額總計僅為835.17億份。
統計數據顯示,在可比的65只短期理財基金中,規模縮水的基金多達49只,其中25只短期理財基金規模不足5000億元,其中規模最小的國泰6個月短期債券A由2012年12月31日16.06億元的規模大幅縮水至300萬元左右,如今已瀕臨基金規模清盤線。
即使有著強大的銀行背景作為靠山,像中銀理財14天理財B、工銀14天理財債券等銀行系短期理財債基的贖回份額也都超過30億份,位于短期理財基金規模縮水榜的前列。
對于短期理財基金遭遇投資者大量贖回的現象,滬上一位基金經理表示,互聯網金融浪潮到來,傳統的理財債基人氣下降并不意外,首先從投資效率上講,隨著互聯網貨幣基金T+0技術的普及,相較傳統的短期理財基金固定時期打開申贖,互聯網貨幣基金的流動性顯然是短期理財基金無法比擬的。
此外,從收益上來講,2013年以來貨幣市場一直處于流動性偏緊的狀態,而這也對貨幣基金收益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短期理財基金平均萬份收益率為1.64%,跑輸同期貨幣基金2.51%的收益率。究其原因,去年是債券市場低迷,投資債券過多的短期理財基金在收益上必然無法與貨幣基金較量。
另一位分析人士也表示,“貨幣基金具有很多衍生功能,如消費、支付等等。由于它的便利性,對普通百姓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一點周期性封閉運作的理財基金無法做到,在貨幣基金日漸火爆的情況下,短期理財基金很可能會成為基民眼中的雞肋”。
短線王操作內幕曝光標簽:短期理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