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央行二次降息后,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市民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普遍下降。就在此時,廣東華興銀行營業大廳里卻依舊門庭若市,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購買華興的理財產品,筆者發現,客戶的購買動機幾乎都是“廣東華興銀行的理財產品保本,且預期收益相對高!”
相對高收益的保本理財成巨大吸引力
眾所周知,選擇理財產品不外乎就是在同種類型、同種風險、相同期限、相同起點金額等具有同種屬性的前提下,選擇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的理財產品來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因此,筆者專門在銀率網上搜集了2012年8月底在廣州各家銀行銷售的保本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起點金額均在5萬元,期限大致在3個月,發現廣東華興銀行的“華興|超越17號”以4.9%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穩居榜首,認購50萬以上預期收益率更是高達5.1%。客戶選擇華興理財產品的原因顯而易見。
精打細算,不惜存款大搬家
在廣東華興銀行營業廳里,張阿姨正焦急詢問客戶經理:“超越17號款理財產品賣完了嗎?”據了解,張阿姨專程把資金從其他銀行轉入華興卡里,準備購買此款理財產品。現在銀行轉賬費用并不低,張阿姨如何就愿意付出這筆轉賬費,不惜將存款大搬家呢?
廣東華興銀行客戶經理就此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消費者都很會精打細算,華興理財產品的收益優勢相對于這筆轉賬費用來說頗具吸引力。比如20萬元,在原儲蓄銀行購買一款90天的理財產品,若年化收益率是3.1%,預期獲利1528元,而華興最近一期此類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為4.9%,預期能獲利2416元,相差888元。而將20萬通過網銀跨行轉賬,收費相對貴的銀行就50元,也有銀行低至2元,如此算來,華興理財產品的預期高收益自然成為不少市民存款大搬家的最大動力。”
而張阿姨緣何如此焦急,廣東華興銀行客戶經理則表示“由于高收益理財產品頗受市場青睞,很多華興產品在募集期開始不久就會銷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