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銀監會紀委書記杜金福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理財業務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稱,自2005年以來,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得到了快速發展,年平均規模增長接近100%。截至今年9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為6.73萬億元,較2011年末的4.59萬億增長47%。
“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由于發展時間不長,整體看尚處于培育發展階段。”杜金福還表示,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占銀行資產規模的5%左右,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將進入穩定持續發展時期。
工行副行長王麗麗出任中國銀行業協會理財業務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屆主任一職。王麗麗在成立大會上稱,我國個人擁有可投資的資產大約是62萬億。持續增長的社會財富,為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提供了一個肥沃的土壤。
“理財產品2004年、2005、2006年起步,2007、2008年達到頂峰,2008年有一個小挫折,今后迅速發展。”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看來,銀行理財產品余額超過6萬億,流量規模則超過20萬億。銀行理財在所有理財產品中規模最大。
建設銀行()投資理財總監王貴亞稱,全社會融資量的80%來自間接融資,即銀行體系提供,這種模式的金融風險相對比較集中。而銀行理財產品總體上來講,屬于直接融資的方式。“理財產品投資者跟所買資產之間是清晰的,要么一對一,要么多對一,是直接融資的方式。”
杜金福昨日也表示,銀行理財產品通過募集資金投資債券、股票以及各類項目等直接融資工具,成為連接居民儲蓄資金和直接融資的橋梁,對改善我國社會融資結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126.4萬億元,同比增長19.6%。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在整個金融業的占比持續維持在90%以上。
而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上周也公開稱,在未來的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當中,最主要的一項任務是調整金融結構,即減少間接金融,加大直接金融比重。
“理財產品的發展增加了直接融資的方式,可以從根本上分散金融體系的風險。”王貴亞解釋稱,因為過于集中于間接融資體系的話,如果系統性風險來臨的時候,風險相對比較集中,通過理財產品可以分散。
從今年的情況看,前9個月,銀行理財產品的余額就增加了2.14萬億元。2012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融資規模11.73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比例的18%。
杜金福還表示,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在增加銀行收入的同時也增加了客戶的收入。2011年全國160家銀行為客戶實現投資收益達到1750億元,明顯高于同期儲蓄存款利率。
“金融市場發展到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給居民在存款和股票之間提供一個固定收益理財市場,而銀行(理財產品)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缺。”招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劉小臘稱,投資者資金存于銀行或投入股票,要么風險很低,收益很低;要么風險很高,收益也可能很高,也可能虧損。而固定收益的理財恰恰滿足了絕大部分投資者的需求。
劉小臘還表示,銀行理財的理念正好跟固定收益市場相匹配,銀行理財主要投的是固定收益市場。而另一方面,金融市場也在不斷地壯大,如企業債市場為銀行理財產品提供了配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