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個月創業板在眾多板塊中表現最為突出,相應地,創業板指數基金以及重倉傳媒電子、信息服務、低碳環保等行業的基金也脫穎而出。
在今年的理財產品業績比拼中,基金成為亮點。基金不僅戰勝了券商集合理財,而且也令私募基金汗顏。
截至5月底,483只偏股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業績為15.26%,而同期滬深300指數的累計漲幅僅為3.31%。基金整體表現跑贏大盤逾10個百分點。這樣強勁的表現在基金歷史上比較罕見。
跑贏大盤指數體現出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而且基金業績領先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和私募基金。數據顯示,206只券商集合理財的股混型產品平均收益率為8.41%,1397只陽光私募產品的平均業績為12.95%。
無論是券商理財產品還是陽光私募,它們不僅門檻高,動輒10萬、數十萬,甚至百萬元以上,而且業績一旦超過預定“及格線”,還要進行收益分成。如今這些高端產品業績略遜一籌,無疑將讓投資者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財產品。
高倉位取勝
統計顯示,有150多只偏股基金漲幅達到20%,占比31%,業績居首的主動基金上投摩根新興動力今年以來的收益率更是高達49.38%。
券商產品中,59只產品收益率高于10%,11只高于20%,占比5.3%,創業創金B、中山金磚1號、東方紅先鋒1號分別取得31.81%、30.92%和28.78%的收益,持續穩居股混型漲幅榜前3位。
1387只陽光私募產品中,回報率超過20%的僅有310只,占比只有22%。陽光私募中業績超過公募冠軍的產品有6只,業績最高的為“君和豐華”,今年以來收益率已經達到93.43%;融源3期、融源1期分別以60.72%和60.67%的業績位列第二和第三位。
基金今年上半年取得成功一方面歸功于其高倉位。據基金倉位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基金整體持股倉位近85%。其中,股票型基金整體倉位達到87.7%;混合型基金整體倉位達到78.2%,其中倉位高于90%的基金,占偏股型基金比例的近30%。
而私募基金倉位要低不少,3月底平均倉位為66.11%,其中,倉位在七成以上的私募占比為44%,倉位介于三至七成的私募占比50%,5.56%的私募倉位低于三成。可見,私募對行情的把握心里沒底。
捕捉機會
不過,雖然偏股基金整體上漲,但基金之間的業績分化仍然較為嚴重,在不到半年時間里,漲幅榜首尾最大差距已經超過66個百分點。
截至5月底,除了諾安中證100平盤外,基金中有671只基金今年業績上漲,同期數量占比高達92.9%。其中,創業板ETF以49.44%的漲幅在所有基金中居首。在漲幅排名靠后的基金中,銀華中證內資資源指數分級基金凈值下跌15.59%。此外,國聯安上證商品ETF()(愛基,凈值,資訊)、國投瑞銀中證上游、博時自然資源ETF、鵬華中證A股資源產業等凈值跌幅超過10%,易方達資源行業、華寶興業資源優選、招商中證大宗商品(,申購,定投,贖回)等也超過5%。
上投摩根中國優勢基金今年以來凈值下跌4.53%,與公司旗下其他基金形成鮮明對比――上投摩根旗下偏股型基金有8只基金凈值漲幅超過20%。上投摩根中國優勢主要重倉石化、煤炭板塊。
在漲幅靠前的基金中,除了創業板ETF基金居首外,緊隨其后的是上投摩根新興動力,同期漲幅達到49.38%,距離榜首僅差0.06%。此外,華寶興業新興產業(愛基,凈值,資訊)、招商深證TMT50ETF()(愛基,凈值,資訊)、中郵戰略新興產業、長盛電子信息、景順長城優選等基金也在排行榜前列。
這些基金主要是抓住了新興產業概念股的機會。從去年12月初啟動的此輪行情中,最為顯著的特征是新興產業的崛起,雖然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不足4%,但是有不少新興產業概念股漲幅超過100%,而且以創業板、中小板公司居多。
今年前5個月市場呈現明顯的結構性行情,創業板和中小板走出局部牛市,漲幅分別為50.31%和21.13%。5月份差異更為明顯,創業板和中小板分別漲20.65%和15.59%,而上證綜指和滬深300僅漲5.63%和6.50%。
由于前5個月創業板在眾多板塊中表現最為突出,相應地,創業板指數基金以及重倉傳媒電子、信息服務、低碳環保等行業的基金也脫穎而出。代表性基金有易方達科訊、上投摩根新興動力、華寶興業新興產業、匯豐晉信低碳先鋒等,前5個月收益率均超過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