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金公司今年推出的創新型產品,短期理財基金一度備受追捧。Wind數據顯示,從首批短期理財基金5月初成立至今,短短5個月時間,已有20只短期理財基金成立,首募額逾2019億份,占同期新基金發行總規模的六成以上。
但隨著新鮮感的消退,短期理財基金頭上的光環正在慢慢黯淡。近日,包括匯添富和華安等基金公司都遇到客戶贖回失敗投訴的問題。10月17日證監會緊急發文,向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注冊登記機構和基金銷售渠道發布四條指導意見。
在此背景下,交銀施羅德基金(微博)(以下簡稱“交銀基金”)公告稱,將于10月25日開始發售其首只短期理財基金。是否可以跑贏同類產品,交銀基金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短期理財產品退熱
流動性和收益率都比不上貨幣基金,短期理財基金能否持續熱銷?從誕生以來,這種擔憂就一直困擾著短期理財基金,并慢慢地演變成了現實。
今年5月7日,“匯添富理財30天”的首募規模高達244.42億份,創下低風險產品首募紀錄。
不過,這種景象已是明日黃花。近日,匯添富基金發布公告,稱旗下“匯添富理財28天”在10月18日成立,首募僅17.08億份。盡管同于10月成立的富國基金和南方基金產品好于匯添富,但也難現短期理財基金5月的火熱勢頭。公告顯示,富國7天理財寶債券型基金首發募集97.1億份,南方理財60天理財基金首發突破50億的募集上限。
而此前,9月26日國泰基金(微博)發布公告稱,國泰6個月理財債基共募集17.28億份。這只業內最長期限的理財債基,也是國泰旗下首只短期理財基金,其首募規模為當時理財基金募資第二低,難免讓人失望。
業內人士指出,巨量贖回、贖回故障、收益率平平等因素成為了該類基金成長的掣肘。隨著各種問題逐漸暴露,該創新品種的“先行效應”逐漸減退。
一是前期產品存在“天量贖回史”。據了解,在“匯添富理財30天”產品發行一個月后,市場即傳出消息,稱該產品遭遇大量贖回,規模超過180億元。甚至有基金人士透露說:“不僅僅是最初的200多億元贖回180億元這么簡單,匯添富產品打開申購后規模甚至超過了300億元。”如此天量的贖回,難怪會嚇壞追隨者。
二是來自于“贖回故障”的丑聞。據報道,近期幾乎所有短期理財基金都被投訴,客戶頻頻反映遭遇贖回失敗的問題,此事甚至已驚擾到了證監會。不少投資者抱怨稱,已經連續錯失理財型債基的贖回日,將來一定要把錢挪到能預約贖回的產品或者渠道上。究其原因,是因為基金公司的銷售渠道后臺支持沒跟上、安排不周,以及投資者不夠了解產品等。
三是整個理財基金業績的平淡。根據數米基金網的統計,截至2012年10月18日,短期理財基金一周、一個月和三個月的收益率分別為0.12%,0.25%和0.76%。貨幣基金一周、一個月和三個月的收益率分別為0.13%、0.26%和0.8%。
華泰聯合證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微博)說:“事實上,短期理財型基金的收益與貨幣基金相差比較小,有的還不如貨幣基金。同時,短期理財基金還有封閉期,那么在流動性低于貨幣基金、收益率又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投資者自然會有所權衡。”
產品差異化優勢不明
交銀基金方面表示,目前短期理財基金市場上有7天、14天、28天和30天的產品,其21天期短期理財產品出來即填補了市場空白。
但業內人士指出,其差異化競爭優勢并不明顯,是否能跑贏同類產品仍存疑。對此,交銀基金的內部人士也承認:“從產品配置比例上來看,我們和其他基金公司的理財產品差不多。”
據了解,短期理財基金將絕大部分資金集中投資于協議存款是普遍現象。例如,華安月月鑫短期理財債券基金10月17日公告稱,第5期已于2012年9月27日開始正式運作,截至10月10日,銀行定期存款占基金總資產比例為98.94%,其他各項資產為1.06%。
究其原因,是基金公司控制風險所需,但也折射出當前基金公司的投資能力有限。
海通證券發布報告認為,短期理財債基的預期收益與運作周期長短及基金經理管理能力密切相關,運作期限在90天以上的品種預期收益有望超越貨幣型基金。但對于一個月期限以下的品種,差別不大。
事實上,就債券基金的投資能力而言,交銀基金并沒有特別出色之處。銀河證券統計數據顯示,其比較資深的基金經理李家春管理的兩只債券基金,交銀基金增利債券和交銀基金雙利,業績并不理想。其中,交銀雙利債券(A/B類)最近三個月凈值增長率為-3.24%,排名第57位;最近六個月的凈值增長率為-1.02%,排名51位。交銀增利債券(C類)近三個月凈值增長率為-0.93%,近六個月凈值增長率為2.41%,分別位列26和19位。交銀基金債券研究團隊的整體投資能力值得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