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制表
證券時報記者張哲
基金短期理財產品放開保護期之后,成為各家公司規模比拼的不二利器,銀行系基金在這場比拼中由于先天的股東優勢,逐漸發力。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詼諧打趣稱,“短期理財產品已經成為銀行系之間拼爹游戲,我們非銀行系基金公司即便發行此類產品,最終也不過是個打醬油的。”
近期,短期理財基金發行進入密集期,從發行結果來看,銀行系基金公司優勢明顯。
“8月17日發行的工銀瑞信7天理財基金當日便入賬150億。”一位業內知情人士透露。最終工銀瑞信憑借400億元的理財基金躋身千億軍團。相形之下,沒有銀行系背景、托管在農行的嘉實短期理財基金銷售則較為遜色,知情人士稱,“第一天僅賣了5個多億。”
據悉,工銀瑞信7天理財基金托管行為建行。“坊間的傳聞是,工銀瑞信的理財基金幾乎全部的銷售都是工行出來的量。因為接下來建信基金也即將發行一只短期理財產品,托管行是工行,目標是超過工銀瑞信。而兩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的比拼,不如說是工行和建行之間的較量。”
事實上,有基金業人士認為在當前低迷的市場行情之下,嘉實基金(博客,微博)銷售理財產品一天銷售5個多億已經非常成功。“嘉實這樣的公司一天才銷售5億,可見短期理財市場的確比拼的是渠道,拼爹游戲。”
深圳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新發基金更是上演了“裸發”。業內人士介紹,所謂“裸發”就是除了給渠道的正常激勵外,不再準備相關的宣傳材料。“這些材料是給銀行客戶經理說服客戶購買時用的。他們公司省掉了這些事情,產品好不好都在客戶經理的嘴上了。”據悉,該銀行系公司發行前就通過手機短信跟潛在客戶預約,發行前已鎖定了相當規模的客戶。
由于銀行系強大的渠道,業內已有一些基金公司提出“規模排名將銀行系排除在外”,高管的績效考核也不將銀行系納入比較范圍。盡管銀行系先天優勢咄咄逼人,不過,一些業內專業人士則認為,通過短期理財基金突擊來的規模“水分”很大,未來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一位產品總監認為,“這類產品其實意義不大,鎖定7天或者一個月,過了期限錢就會流走,沒有可持續性,也無法塑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