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日前表示,隨著銀行的資金更多地通過發行理財產品獲取,中資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給整個行業帶來的風險正在不斷上升。
“對于近期華夏銀行()出售的投資產品的爭議,更加突顯了銀行在向投資者出售投資產品過程中引發的信譽風險。”惠譽認為,爭議的投資產品雖由第三方投資公司發布,并不是華夏銀行名下的理財產品,但是該行仍可能需承擔隱含責任。
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受到了極大沖擊。理財產品與定期存款類似,利率由銀行自行決定,并且許多理財產品的資產和負債都在資產負債表之外。
惠譽最新數據顯示,在2012年第二季度發行減緩后,2012年第三季度末理財產品余額上升至12萬億元,截至年底可能超過13萬億元,同比增長超五成。
從表面上看,這一規模約占商業銀行存款的16%。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銀行理財產品中,由非國有商業銀行發行的產品比例更高,并且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在所有新增存款中,多達一半都是通過銀行理財渠道產生的。
與以往年度不同,近期理財產品主要由非國有銀行發售,2012年前9個月理財產品發售量凈增加的3.5萬億元,超過85%以上都是由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發售。
“這些銀行流動資產較少,且存款基礎較薄弱,因此更容易出現理財產品的償付問題。”惠譽中國銀行()業評級主管朱夏蓮說。
據惠譽統計,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中資銀行每天新發售的理財產品達100個。這些產品的周轉率非常快,約有3/4的產品在6個月內到期。
朱夏蓮并稱:“管理理財產品的發行和償付所面臨的挑戰正在不斷增加。除了信息披露差以外,許多理財產品的資產和負債都存在于資產負債表之外,這顯然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
中誠信國際近日發布的《2012~2013年中國銀行業信用展望》指出,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迅猛增長,投資的范圍和品種日益豐富,但是大中型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池的運作方式,考驗銀行投資能力和風險控制,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