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盛基金尹樺
微博上有一則科技段子:美國人負責造東西,德國人負責做扎實,日本人負責做精細,韓國人負責做漂亮,中國人負責把他做便宜。作為段子,難免有些片面或者言過其實,不過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目前全球產業鏈的基本格局。
以電子行業為例,我們可以很清晰的觀察到產業鏈是如何由發達國家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和過渡,早在70年代電子行業的產能由技術原產地的歐美國家向日本輸出,此后80年代再經由日本向鄰近的韓國轉移,往后延伸,中國臺灣在90年代迎來了電子產業的跨越發展,而進入21世紀后“中國制造”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
產業鏈的轉移,我們在微觀企業層面也能一窺端倪。上世紀60、70年代的日本也是低端制造,日本貨被認為是廉價的代名詞,而在經歷產能承接、吸收和轉移之后,日本誕生了一大批明星企業,如索尼、松下等等,主要原因是日本企業在消化歐美技術源動力之后逐漸形成自己的企業品牌。
同樣,在韓國的經濟發展中,我們也看到類似三星這類大型企業的崛起,曾有統計顯示三星電子現在的營收約占韓國GDP的10%,而整個三星集團幾乎占了韓國GDP的24%左右。在承接日本方面的產能轉移之后,從80年代三星上市以來約20年間,股票價格漲了近400倍。此外在承接電子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中國臺灣龍頭企業臺積電和鴻海也順勢崛起,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和加工制造服務業中名列前茅。
而把目光投向21世紀,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已經成為電子產業鏈轉移的下一站。我國的電子類企業正在在全球市場上跑馬圈地,與海外對手展開了競逐。拋開其他各類因素,我們僅從企業家精神層面來看,中國企業勤勞、敢于拼搏的特質成為其中的重要優勢。從電子行業上市公司調研情況來看,中國臺灣的上市公司企業家年齡都在60-80歲之間,他們的創業源頭很大程度上是迎接日本電子行業的產業轉移,這輪創業潮在90年開始,當時企業家們正值40歲左右的黃金時期,如今已然進入暮年。而目前中國企業的許多掌門人年齡恰在40-50歲左右,與90年代初的中國臺灣非常相似,企業家們整合資源開始承擔日本、中國臺灣的產能轉移,順應這一趨勢成為全球電子產業鏈的新一代弄潮兒。
從周期來觀察,我們看到鑒于全球市場容量日漸擴大,幾乎每次產能轉移都能興旺持續十年左右,而由于中國市場空間更大,因此我國承接產業轉移的成長期可能更為持續,整個市場將有更長久的滲透期。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產能往大規模外轉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被視為下一站的越南、泰國、印度等國家都存在著或這或那的缺陷,比如越南的市場基數太小,泰國的勞動力成本并不低,而印度方面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善,因此我們還沒有看到真正能夠承接中國產能轉移的目的地。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十年依然是國內TMT行業快速成長的黃金時期,這也是我們成立長盛電子信息產業基金,以及該基金業績近年來表現上乘的重要依據。